石惟正教授谈《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
声乐教学的开放性
————从2009夏季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谈起
石 惟 正
今夏我应邀参加了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和晁浩建声乐中心联合举办的国际声乐大师班教学。学员有声乐教师、有在学的本科生、研究生、团体演员,共 人,来自全国 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沈阳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在内的 个艺术院校和文艺单位。因名额和容量所限,不能满足所有报名人的要求,有不少人进入旁听席,仍然满怀兴致地学习。晁浩建声乐中心策划、举办的这种大师班已经在每年暑假连续举办过五届(在北京举办过两次,山东举办过两次,广东举办过一次。)。每次都和不同的教学单位合作。每次都邀请一至二名外籍专家,也邀请几位国内专家参加教学。活动形式在开、闭幕式以外,有大班讲座课、一对一的小课、数场知名声乐演员的音乐会观摩,还有嗓音检查、声种鉴定、嗓音保健知识等教学内容。今年的外籍专家有两位,一位是加拿大抒情花腔歌唱家赛瑞萨.普卢特(Theresa Plut)和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大学教授加阔莫.巴特里诺(Giacomo Battarino)。近一个月的暑期学习,内容丰富和多样化,通过六场讲座、九场音乐会和大量的开放旁听的个别课,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活跃了学术思想,受到各种艺术思路和技术的启迪,带着新的动力和活力返校,开始新的学年。今秋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也有大师班授课的内容。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歌剧中心也举办过多届暑期国际声乐大师班。还有其他院校也举办过不同的声乐大师班。很多大师班都很兴旺,受到广大学员的欢迎。
这种大师班为何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引我深深地思考。按规律而言,存在即说明需要。兴旺就说明有大需要而且这个活动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要。
这种需要是什么?而满足这种需要所提供的又是什么?其实就是越出院校声乐专业自己声乐老师日常系统教学的范围而学到更多的东西,包括听大课、讲座获得新的对自己有启发的学术观念,观摩音乐会吸取他人演唱的长处,亲自感受或旁听不同老师的小课,感受不同教师的多种多样的判断、引导方式和教学手法。如果在大师班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和自己在校日常学的完全一样,无甚新意,那学员就会退出,中止学习。至少是下次不再参加。既然不是这样,而是相反,那就说明,大师班的教学至少是各院校日常教学的有益补充,或者对某些学员是打开了新的视野,有了突破,起到了促进他(她)们新的提高和进步的作用。
我在今夏的大师班中遇到分给我教的一位学员,竟然是我所在单位天津音乐学院的学生。她的老师我也认识和熟悉。要是在原单位学期进行当中,我不会在她的老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主动给一位同事的学生上课。她也不会在她老师没有指令的情况下找我上课。这是一个单位内几乎不成文的行规。为了不干扰他人的教学步骤和过程,也为了规避挖别人墙角之嫌。但现在,在这个公开自由报名的暑期国际声乐大师班内,这成为了可能,你也无法拒绝和回避。于是我们愉快地进行了这次有限时间的合作。声乐教学一对一个别授课的性质的确有别于一般文理科大学统一教材的大班上课。师生有针对性地密切、近距离合作使师生关系拉近了。可能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艺人或武术界师徒关系、门派关系的影响吧,声乐师生关系中加进了一些潜意识。如:换老师被形容成“跳槽”,合作不顺,要求换老师被看做“背叛”,学生向老师“进贡”少,毕业后有一段时间疏于问候,容易被看成“白眼狼”等等。这种意识也造成老师之间关系的顾忌。不正派的人可能真的去破坏别的师生的合作,把好学生想方设法挖到自己手里。正派的老师也会因为怕惹麻烦,回避涉及别人学生的问题。考试后,别人的学生征求自己的意见,就说“不错!不错!”敷衍几句了事。这样同在一校、一系的同行教师之间实际上各教各的,彼此隔绝,交流很少。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除了分配、调配工作量,也很少去听老师们上课。少有教学单位把自己单位的教学资源用得很活,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利用所有这些专业知识和智力的资源。而现今每个院校声乐教师的水平和质量的确也难于做到每个人都能力较为全面,能及时满足学生解决难题,扎实、迅速取得进步的要求。加上在本校难于资源共享,当然就会在学生中产生在课外寻求知识能力补充的强烈需求。如大师班的举办单位组织的教学力量较为优秀,且收费合理,热情负责,当然就会广受欢迎。
我们每位功成名就的歌唱家或教师自己静下心来想一下,其实都不是只跟一个老师,只在一个单位学的。都是吃杂粮,吃百家饭长大的。即使你在名义上只师从一个人,那成名后的你难道和这位老师完全一样?你的营养只来源于他(她)?你就没听过各种音乐会?没看电视和光盘?没羡慕和崇拜、佩服过别的歌唱家?你没读过很多声乐著作、文章、评论?除了给你在课室授课的老师,你没有生活在社会和历史的大的文化氛围中间?所以有成就的声乐演员实质上都是广泛、开放式学习的。室内、室外、家乡、外省、国内、国外、风雨、阳光、各种营养才成就了一个艺术家。老师、学生都要有这种开放的心态,才能顺利进步。
仔细想来,对于一位成名学生我们往往只知道一位教过她(他)的老师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她)的成绩、水平、能力究竟几成来源于哪一位老师?几成来源于自己的努力?几成来源于贵人襄助,提供了机遇?也许在某处上几十节课进步甚微,但某次,某人给他的几句分析和建议却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艺术这个事情积累和点拨、量变和质变、老路途和又一村都很重要。究竟他的能力几成来自何方,只有这个歌手自己心里最清楚,但又轻易不便明示。我们一般人又怎能知道呢?所以学生成名的这笔无形资产,老师之间大可不必矛盾和纷争。有人问起,就实事求是地说:我在哪个时间段教过他(她)就足可以了。你召集众多你的学生开音乐会,节目单上也要写明每个人的其他老师,这才是科学态度。
诚然,学生最初的老师一定要选对,选准。如进展正常,初学的学生的老师还是相对稳定为好。如果程度较浅,今天一个老师,明天又一位,后天又变化师生关系。每位老师入手点和手法都不一样,学生也容易乱,无所适从。但中级程度之后,学习的开放度应逐步提高,老师在学生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广泛学习。这样才更有利于成才。当你在教一个学生时遇到了困难,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胶着状态,难有突破,不妨鼓励学生到别位老师那里“留学”几周,或和别位老师交换几周学生,也许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在学生面前不但不会降低威信,反倒以豁达和爱心赢得了学生更大的尊重。
北京国际声乐大师班和很多利用假期的大师班上众多学员牺牲假期不去休息和游玩,而认真投入一种新境界的学习。为什么?说明什么?说明了青年人中的事业心,对真才实学追求的认真态度和渴望程度。这是一种健康潮流。这样的事实给我们启迪,给我们压力和动力。它呼唤着我们各教学单位整合资源,资源活用,使教学开放化、民主化。让学生更主动,更生动活泼地学习。为声乐人才的成长提供更良好的氛围和广阔的天地。